所在位置 : 首页 > 手游攻略 > 详情

三国志战略版曹丕是拆还是委任_湖南永州市有哪些名人

文章来源:编辑铺作者:鸿盛游戏网发布时间:2024-04-06 07:01:36

湖南永州市有哪些名人

陶铸 李达

曹操的四个本族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官职

曹操手里虽然有五子良将以及两李,臧霸等一干名将辅佐,但是这些人更像是“大将,上将”之属,“元帅”之职大多还是以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等人担任。比如,曹仁就曾经奉曹操之命都督诸军拒守马超,讨打田银。镇守江陵时,于禁是左将军,假节,也要奉曹仁之命,屯兵樊北《资治通鉴.汉纪六十》。夏侯惇也曾经都督二十六军,屯于居巢,见于本传。曹丕三路伐吴,三个主帅分别为曹真,曹仁,曹休。

所以,宗室的贵重,可见一斑。那么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谁更受信任和重用?各自在里的地位,又是如何呢?先说说这四位元勋在曹魏中的地位,这里有个重要的标准,就是配享太庙。曹魏第一次让大臣配享太庙是曹叡的青龙元年(233年),有三人,分别是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第二次配享太庙,是在曹芳的正始四年(249年),这次有20个人之多,其中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也入选了,但是排在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及“四子良将”(除于禁)之后,仅在朱灵,文聘,臧霸等人之前。很明显,论曹魏的实际地位,排名应该是夏侯惇,曹仁,曹洪,夏侯渊。而且后两位和前两位差距很大。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夏侯惇和曹仁才是曹操最为信用的宗室,其次是夏侯渊,但是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不幸牺牲,只能靠后了。曹洪虽然是宗室,亲近度和军中资历比不上夏侯惇和曹仁,甚至不及夏侯渊。而且,曹洪因为性格吝啬,得罪了曹丕,惹祸上身,被削官免爵。这种性格可能也得不到曹操的喜爱,哪怕曹操曾经被曹洪救过一命。除此外,曹洪的功劳,征战事迹都不及夏侯惇,曹仁,甚至夏侯渊多。所以,从曹操的信赖重用的角度,排名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

先看夏侯惇,他的本传本就是宗室中排名第一,初从太祖,曹操是常让他为裨将,统领别部的。后来,曹操进入兖州平黄巾,夏侯惇接替了东郡太守之职,这可是曹操目前唯一一块根据地呀。这不就像后来刘备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吗?这就可以看出夏侯惇在曹操心里的地位。而且,夏侯惇不止是军事,也还在施行屯田制,解决军粮问题上,立下不少功劳。所以,夏侯惇不是单纯的将领,平时还治学,不置产业,这样的宗室重将,以身作则,怎么能不受重用呢?

其次就是“军事强人”曹仁了,不是说曹仁军事有多厉害,而是曹仁南征北战的次数,是这四位宗室最多的了。曹操起兵之初,曹仁行“厉锋校尉”,常常领着骑兵作为前锋。此时,夏侯渊还是骑都尉,曹洪则不详。后来,曹仁北平河北,西拒潼关的马超,南守江陵,和周瑜,刘备等交锋,可以说战功累累。虽然在三路伐吴时,曹仁被朱恒打败,但是并没有影响地位。至于夏侯渊,也是到处频繁征战,和曹仁差不多,曹操也很信赖夏侯渊,甚至怕他有失,指出他的缺点,可惜还是牺牲在汉中。所以,和曹洪比,夏侯渊是吃亏的,这四人中,曹洪可是最长寿的。假如夏侯渊多活几年,地位未必在曹洪之下,因为论亲近,夏侯渊在曹操心里应该大于曹洪的。

五虎上将都是如何死的,他们的死亡顺序是怎

五虎上将都是如何死的,死亡顺序是怎样的。五虎上将关羽的威望最大,死亡也比较早,死于孙权之下。

关羽是桃园三结义之一,刘备,关羽,张飞,关羽有万人敌,勇猛无比,在十八路诸侯打斗董卓的时候,华雄斩杀诸侯众武将,正在危急存亡,关羽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从取关羽青云直上,威武霸气,单刀赴会,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斩庞德,降于禁,威震华夏,无人能敌。后来,傲慢自大,大意失荆州,被东吴白衣吕蒙偷袭被擒拿,不很投降,被孙权杀害。

张飞是武功厉害,脾气暴躁,常打部下,关羽被害,张飞为了报仇,令军士赶货,赶不上,鞭打将土,后来被部下杀害。

黄忠是被东吴马忠用箭射伤,伤太重而死亡。黄忠箭法厉害,有百步穿杨之术。

马超归顺刘备,刘备不相信马超,没有重用,派去镇守疆外,后来,郁郁寡欢而终。

赵云是最好命的五虎上将,寿终正寝,是位善终的五虎上将。


曹丕到底为什么要杀曹洪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曹洪,曹洪,字子廉沛国谯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是魏武帝曹操从弟。

说起来曹洪大家对于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舍弃战马救曹操的故事了。据史书记载: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由此可以看出曹洪可以说对于曹操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了。

而且曹洪本身也是战功彪炳,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虎将,后来一直随军征讨四方,平定兖州、征讨刘表、祝臂。在官渡之战当中,曹洪被曹操委以重任,派遣他去留守本阵,直接率领击退了张郃、高览的攻击。

而在汉中之战时,曹洪与曹休在下辩抵御刘备的进攻,破蜀军军阵斩杀蜀军将领吴兰、任夔,与此同时还逼退张飞与马超的大军。可以说是一位战功彪炳的老将了,可以说十分的强悍了。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丕的从叔,他不仅是曹氏集团重要的一员大将,在与董卓的战争时,还救过曹操的性命。作为曹丕的长辈及魏国功臣,曹洪怎么也差点人头落地呢?原来曹丕当太子时,手中不宽裕,打算向曹洪借一百匹绢。

曹洪是票骑将军兼都阳侯,此人善于敛财,是个守财奴,吝啬得很,不肯借出一百匹绢。曹丕是个相当记仇的人,自己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君主,在他看来,曹洪与鲍勋一样,都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笔账得记着,以后老子要让这些人付出代价。

自曹操去世后,曹丕终结汉朝,自己把皇冠戴在头上。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连续发动三次南征,东吴,但三次都宣告失败。这三次失败对曹丕打击很大,他总是疑神疑鬼,怀疑鲍勋、曹洪等人会对自己的失利而幸灾乐祸。

在第三次南征后,曹丕的神经质已到极点,几乎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先是以微不足道的罪名处死鲍勋,而后屠刀又挥向曹洪。曹洪犯什么法了呢?没有。又是一件离奇的案子。犯法的人不是曹洪,而是曹洪的门客。

门客犯法,曹洪就算有过失,也不足以致死。偏偏曹丕杀得起劲,他心里老惦记着当年曹洪不借绢给自己,今天就要让你瞧瞧,谁才是真正的主子。他再次作出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逮捕曹洪,判处死刑。

朝臣大骇,纷纷出手相救,然而曹丕根本不为所动。如果说鲍勋只是个小人物,曹洪可是个大人物啊,哪能说杀就杀。今天能杀曹洪,明天还有谁杀不得呢?怎么办?大家想来想去,只有一个人可以救曹洪,这个人便是曹丕的母亲卞太后。

卞太后一听,差点气得吐血,她气冲冲地教训曹丕:“当年要是没有曹洪相救,我们哪会有今天!”出手了,曹丕会听吗?还真不一定。大家想想,曹丕与亲兄弟相室操戈,相煎何急,母亲眼看儿子们也毫无办法,可见她讲话份量还是不够的,不一定能起到关键作用。

卞太后知道这一点,所以她转而威胁皇后郭氏道:“曹洪要是死了,明天我便让皇帝你这个皇后。”以恐吓手段把郭皇后拉下水。人总有弱点的,曹丕就是不听亲的话,也不能不听心的话。郭皇后担心卞太后真的会报复,在曹丕面前极力向曹洪求情,甚至痛苦流涕,眼泪如珠儿串串落下。

在两个女人泪水的轮番进攻下,曹丕终于败下阵来,撤回处死曹洪的决定。不过,曹洪虽保住小命,官职、爵位、封地被统统削去,再也牛不起来了。

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假的!曹丕怎么可能杀曹洪,而且把曹洪巴结得跟亲爹似的,因为曹洪掌控着御林军。甚至曹丕能够成功篡位都是得源于曹洪的帮助。比如,三国里就有记载,曹丕篡位的时候,曹洪带领御林军进入皇宫里,拖出汉献帝的。

这是除了曹洪,谁也办不了。为啥只有曹洪能帮助曹丕称帝呢?除了因为他是曹操指派的御林军主帅,还因为汉献帝的老婆原因。曹操曾把三个女儿许配给汉献帝,并册封为皇后,也就是史称的曹后。曹丕初立,没有任何的功绩就想篡位,也不敢对三位妹妹太过逼迫,就只能让曹洪来做。

曹洪从名义上是几个人的堂叔。由他来协调是最好的。所以,我们也看到汉献帝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那就是由曹洪担保的。至于说曹丕要杀曹洪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其实曹丕之所以过了六年才想要整治曹洪,有着另外两种原因。

第一、曹丕希望可以借此起到杀鸡给猴看的作用,让那些曹氏宗亲们看一下不尊重帝王的下场。曹氏宗亲看到曹丕竟然连曹洪都敢整治,自然心里面会有所掂量,日后做事情也会十分的安分守己。

第二、此时的曹丕已经病入膏肓,哪怕是神仙来了也难救,而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给日后登基的曹叡收买人心,让曹洪等人效忠曹叡。曹叡登基之后,特地将曹洪召回了朝堂,拜曹洪为后将军,改封乐城侯,食邑千户,赐位特进。曹叡的这一举动,可谓是让曹魏的老臣都感到十分的安慰,从而也减轻了曹叡自己的压力。

小香觉得,曹丕根本不会无缘无故的杀害一位国家重臣,他所做的这一些,无非乃是在为曹叡铺好日后的路,从而保证魏国内部不会发生矛盾。曹丕如此做法可以说属实难得。不过可惜的是曹丕临终前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直接导致了魏国灭亡。这个错误就是没有听曹操的话杀掉司马懿,最终导致了魏国大权落入司马家之手,从而灭国。

历史上河南许昌有哪些名人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几千年来,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和众多许昌名人,为许昌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法家代表韩非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是出自《韩非子·说难》中一则故事。

说的是宋国有个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说不定害了自己。

这则智子疑邻寓言故事,在《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很多。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脍炙人口,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这些寓言故事都出自于战国时代的韩非。韩非是韩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在总结先秦法家理论基础,精心编强织了一个“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相强求合的完善体系。韩非所说的“法”,是指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政策法令,主张“法莫如显”“法不阿贵”,还主张执法必严,维度的严肃性,力求做到“赏厚而信,刑重而必”,形成一个人人守法、不敢犯法的局面。

韩非所说的“术”,是指封建君主驾驭臣下的韬略和手段。 韩非主张“术”愈隐蔽愈好。“术”潜藏于君主的心中,要使臣僚人人感到高深莫测,君主正好借此知奸防叛,巩固自己的最高权力。

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只有具备了君位和君权,才能发号施令,统治国家。他把“势”分为“自然之势”和“人设之势”。“自然之势”是君主依靠分封世袭制度而自然具有的权势。他还指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重要原则。这样,韩非关于“势”的学说就有了强化君主、中央集权的崭新内涵。

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但秦始皇却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本来不任用韩非,在形势急迫的情况下,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始皇见到韩非,非常高兴,虽而未被信任和重用。但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在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时批注道:韩非子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为法家代表的韩非,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并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他的哲学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韩非不愧为历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汉初“谋圣”张良

如今,提起暗度陈仓、运筹帷幄这些成语,人们自然想起汉初的张良。他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方面功绩卓著,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因此也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一起并列为古代的14位圣人。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阳翟(今禹州市)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他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的韩昭侯、宣惠王、襄王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也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这使张良心存亡国亡家之恨,他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于是,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60公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公元前218年,张良得知秦始皇东巡,于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去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博浪沙(今原阳县东南)。当秦始皇的车队到来时,张良指挥大力士向其中一辆车扔出大锤。然而,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秦始皇为此大索天下,张良便隐姓埋名,亡匿下邳(今江苏雎宁北)。

传说,他在此遇黄石公于沂水桥上,得《太公兵法》,由此深谙用兵之道,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圯桥进履”的千秋佳话。

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初归刘邦,不久又游说项梁立韩国贵族韩成为韩王,张良为韩司徒。后韩王为项羽所杀,张良复归刘邦,从此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楚汉战争期间,张良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谋略,均被刘邦采纳。特别是在复立六国的问题上,他看到古今时移势异,因而得出绝不能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的结论。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掖手段,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汉王,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张良鞭辟入里的分析,较之昔日请立韩王,处心积虑地“复韩”的思想认识,显然是一个飞跃,而且在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难怪1700年之后,还被明人李贽情不自禁地赞叹为“快论。”张良借箸谏阻分封,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辍食吐哺,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然后,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为尔后汉王朝的统一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不能不承认,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后来,楚汉因相持不下,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张良劝说刘邦应乘势 追击,万不可养虎为患。刘邦听取了张良的计策,乘项羽撤兵之机全力追击,最终击败项羽。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一天,刘邦从阁道上看见诸将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故意危言耸听地说:“他们在商议谋反!”刘邦大吃一惊,忙问:“天下初定,他们何故又要谋反?”张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时喜爱的人,而诛杀的都是平时您所仇怨的人。现在朝中正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您不能封赏他们,又怕您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最后会被杀,因此聚在一起商量!”刘邦忙问:“那该怎么办?”张良问道;“您平时最恨的,且为群臣共知的人是谁?”刘邦答道:“那就是雍齿了。”张良说:“那您赶紧先封赏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会安心了。”

于是,刘邦摆设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邡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群臣见状,皆大欢喜,纷纷议论道:“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就更不用忧虑了。” 张良此举,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他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也常常为后世政客们如法炮制。

但过了没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昔日的功臣,找机会将这些人罢官夺爵,开国功臣们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结局。不过,与众不同的是,“汉初三杰”之中,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还诛灭其三族;萧何也被治罪下狱,唯有留侯张良一生平平安安。

他的独到之处在于激流勇退。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功成名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出了点主意外,就是后来在保护太子上发挥了作用。在刘邦的三杰中,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不留恋权位,避免了韩信、彭越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楷书鼻祖钟繇

钟繇,字元常,后汉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是曹魏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称为“”,也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位擅长楷书而闻名于世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幼时相貌不凡,聪慧过人,曾与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钟繇相貌,便对钟瑜说:“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被水淹的厄运,请小心行走。”

结果,走了不到10里路,过桥时钟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钟繇被掀翻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钟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便越来越欣赏钟繇,供给他钱财,使他专心学习。

钟繇初为黄门侍郎,因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钟繇送去两千匹马供给军用。曹操在给钟繇的信中说:“得到送来的马匹,很是应部队的急需。关右地区平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都是足下的功勋。当年萧何镇守关中,粮草充足,以至大军获胜,也不过与您的功劳相当。”

明帝曹睿时,钟繇迁太傅,世称钟太傅,是曹魏时期的开国功臣。即使这样,钟繇一生致力于书法研究,且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

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这一方面是他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是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与钻研的结果。宋代陈思《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记载了钟繇的学习书法经过:他少年时曾随一个叫升的人学过3年书法,后来又私淑曹喜等人。钟繇花30多年浸淫于书法,不分白天黑夜,无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地上练习。晚上休息,还把被子当纸练,日久天长竟把被子也划出了大窟窿。可见,钟繇当时苦练书法的痴迷程度。

在苦练的同时,钟繇十分注重向同时代人学习,如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讨论用笔方法问题。据西晋虞喜《志林》一书记载,钟繇于某次时发现韦诞带着蔡邕的笔法秘籍,便求韦诞借给他阅读。因秘籍过于珍贵,虽经钟繇苦苦相求,韦诞还是不肯借予。钟繇于席间忽然情急失态,捶胸顿足,以拳自残,伤痕累累。这样大闹三日,终于昏蹶而奄奄一息。曹操施以五灵丹相救,钟繇渐渐复苏。

钟繇自我要求严格,对子门生也是如此。据说,钟繇的宋翼学习认真,但成效不大,钟繇当面怒斥,结果宋翼3年不敢面见老师。最后宋翼终于学有所成,名震一时。对于儿子钟会,钟繇也常常苦口婆心,百般劝诫,钟会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钟繇、钟会父子被人们称为“大小钟”。

钟繇的书法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著有《隶势》一文,对我国隶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以及隶字的体势、笔意、章法做了审美剖析,提出“体象有度”,即形美与意美的卓见。在隶书的基础上,他大胆尝试,锐意进取,造就了我国楷书的雏形。楷书的产生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钟繇的传世作品有:手帖本《宣示表》、《贺克捷表》、《力命表》、《荐季直表》、《还示帖》、《墓田丙舍帖》等。传世碑刻有《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受禅表》,现存于繁城魏文帝庙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称道钟繇的墨迹为“六朝真书之祖”。丁文隽著《书法通论》云:“钟繇的楷书,……充分反映出楷书笔姿周备清劲,字形端方雅正,风格宏伟古朴的艺术特点。”

钟繇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书作为历代书法家叹绝和所崇。晋代女书法家卫铄学钟繇而成名。“书圣”王羲之又从学卫铄始笔。王氏《笔阵图》载:“予少学卫夫人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见蔡邕《三体石经》,乃于众碑学习焉。”《笔阵图》未必是王氏所作,但他的这段经历为书法家盛传。王羲之深有感触地说:“吾书比钟繇,当抗行。”今流行于世的《宣示表》帖,也传为王羲之所临摹。其子王献之,亦师钟繇。可见钟氏的书法,影响了两晋的书风。至唐代,张怀瓘的《书断》云:“繇善书,师曹喜、蔡邕、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草书则卫索之下。繇行入神,八分为妙。”

从盛唐书法谱系看,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受过钟繇书法的熏陶。梁武帝萧衍谓钟繇作书如“舞鹤游天,群鸿戏海。”宋太宗赵炅于淳化年间辑刻秘阁贴,广收钟繇等人的墨迹,摹刻成帖,传于当世。清代大书法家兼书学家康有为在观赏了繁城两碑之后写道:“今禅表遗笔犹存,鸱视虎顾,雄伟冠时。”

时至今日,钟繇的书法仍充满着生命活力,闪烁着艺术光彩。书法家肖劳对钟繇给予了很高评价:“溯源篆籀,方驾钟张。”特别是钟繇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值得后人敬仰。

历史上有哪些非常“命硬”的人

雷电召唤者——罗伊·沙利文

1942年4月,一场暴雨袭击了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雪兰多国家公园,时年30岁的护林员沙利文被豆子大的雨点拍了个满脸花,只好就近找了个瞭望塔避雨。百无聊赖的沙利文登上塔顶,看着雨中的国家公园发呆。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瞭望塔是新建的,还没来得及安装避雷针,这哥们眼看着七、八道紫色的闪电扑来,整个瞭望塔瞬间陷入火海。灵活的身手发挥了大作用,沙利文一个健步跳下楼体,马上加速冲出了瞭望塔。

还没来得及庆幸自己跑的及时,又一道闪电直扑他的头顶,沙利文下意识的一躲,就觉得浑身酸麻,倒在了地上。昏迷之前,他似乎听见冥冥中有个声音传来,“好像打偏了”。

这道致命的闪电击中了他的右腿,留下一条三英尺的灼伤,电流从他的脚趾冲了出去,把鞋子都击穿了。幸运的是这哥们活了下来,不幸的是他从此一生和闪电结缘。

  1. 1969年7月,他开着卡车在公路上溜达,一道闪电直接劈在车顶,这老兄再次被电晕过去,眉毛、头发全都烧光,卡车差点掉下悬崖。

  2. 1970年7月,这哥们没招谁没惹谁的在自己前院修车,又一个晴空霹雳击中院子外的电力变压器,加强版电流直接跳在他的肩膀上,他又体验到熟悉的酸麻....

  3. 1972年春天,这哥们在公园里巡视林地再次被雷电击中脑袋,幸亏他带着帽子,帽子烧了一个大洞,头发也着火了。慌不择路的沙利文猛冲进卫生间,一头扎进了马桶。从此以后这哥们就出名了,所有人都确信冥冥中有种力量要弄死他,和他在一起容易招雷劈。即使非和他在一起不可,那帮家伙都提前准备好一罐水,用来防备万一。沙利文很伤心,但也没啥办法。

  4. 1973年8月7日,沙利文继续开着车在公园巡视,他远远的看见了一片雨云。于是调转车头,开足马力往回跑,一直跑出去12英里左右,他觉得自己应该安全了,就下车去买个汉堡吃。然后不出所料的又被劈了,已经习惯酸麻的他没有昏迷,爬到车上用同事留下的水罐把身上的火给灭了.....

  5. 1976年6月5日,他再次看见一片云,再次试图逃跑,再次失败被雷劈.......

  6. 1977年6月25日,周六,沙利文在一个空旷的淡水河边钓鱼,然后他又被劈了,早已习惯的沙利文回到车里准备换衣服。可是却发现一头熊居然在偷他的鱼,MD!闪电欺负我,熊也欺负我?恶向胆边生的沙利文操起一根大棒子把熊给打跑了.....额....这哥们生在俄罗斯一定很有前途......

就这样,雷电召唤者和抵抗者的名号传遍了美利坚,要知道在70-80年代被雷击的概率是万分之一,那么连续被雷劈七次的概率就是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分之一(不用数了,28个零)。而连续被雷劈七次还能活着的概率是......额......我也算不出来了.......

到了1983年,这老兄已经71岁了,他再也无法直视年轻自己30岁的妻子,果断暗恋上一个更年轻的姑娘。他大胆的询问姑娘对祖孙恋的看法,姑娘表示只要想到得翻看丈夫身上的褶子找被夹死的苍蝇就觉得不如....

遭受上万吨心灵伤害的沙利文彻底崩溃,于9月28日凌晨给了自己脑袋一枪,这个7次雷劈不死的强者最终死于失恋.......更无耻的是,他还死在自己媳妇的身边.....

许攸正史结局

许攸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谋士,最初效力于袁绍,后来转投曹操,并在曹操与袁绍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许攸在官渡之战后不久就被曹操所杀。

三国志战略版曹族魏将可以玩吗

三国志战略版曹魏族将可玩:三国志战略版曹魏族将加强的胜利。在曹操逝世后,执掌大权的曹丕先后继任丞相、魏王,最终登基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自此汉朝结束。

东汉末年的到底有多可怕

因为英雄豪杰辈出的缘故,很多国人对东汉末年的历史充满兴趣。在他们眼中,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空前精彩的时期,在不吝赞美之余,长恨此生不能生活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以此建不世之功。其实,作为超级大乱世,东汉末年实在不值得推崇,原因无他,死亡率超高,场面太可怕。

东汉末年的大到底有多可怕,可以从损失的人口总数中窥见一斑。依据东汉中期的人口统计(6500万左右),三国初年的人口估算(2300万左右),那么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当时的损失了近60%、多达4200万的人口(所有数据均参考葛剑雄的《人口史》)!而造成人口锐减的原因,主要有战争、饥荒、瘟疫三种原因,在这里笔者逐一做个简述。

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汉末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强者着跨州连郡,弱者宰割县邑,相互间征伐攻讨,使得海内混乱不堪。而就在这无休止的混战背后,则是累累白骨、赤地千里的惨重代价。究竟有多少人死于战火,在历史上没有准确的数据,但依据前文所罗列的数据推测,至少在2000万以上,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死于屠城。

作为战争中恐吓、削弱对手的一种手段,各地军阀都对屠城乐此不疲,尤以董卓为甚。董卓的凉州军团军纪最差,每每在攻克敌军城池后,便将城中财物劫掠一空,将残余的百姓悉数杀光。其实,不仅董卓这类残忍的军阀喜欢屠城,就连一向宣扬“拯焚救溺”的曹操,也干过这等为人不齿之事。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以替父报仇为由,起兵陶谦,并将刻骨仇恨发泄在徐州百姓身上,所到之处都以屠城作为报复,死于其手的百姓竟然多达数十万(“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见《后汉书·卷七十三》)。虽然数据有严重夸大的嫌疑,但遇难者的数量绝不会低于数万。

纵观整个东汉末年,无休止的战争、大规模的屠城,导致天下人口数量锐减,以至于大江南北都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见曹操的《蒿里行》)的惨景,生活在这个时代,能保住性命都是件奢侈的事情。

除战争外,死于饥荒的人口也是难以计数。由于各地军阀大规模征用青壮年为兵,再加上战争、天灾的影响,使得各地普遍出现农田大量抛荒、粮食歉收的现象,从而导致饥荒蔓延。在当时的情况下,各地军阀普遍严重缺粮,以至于出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见《三国志·卷一》)的现象。

面对饥荒,士兵尚且不能填饱肚子,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由于极度的缺粮,导致百姓们在饥饿感的驱使下,竟然开始以同类为食,导致“人相食”的现象屡见史端。比如兴平元年(194年)六月旱灾、蝗灾过后,“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见《后汉书·卷九》)。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不难想象当时的惨状。

战争、饥荒之后必然是瘟疫的大流行,而遇难者人数之多,同样无法统计。在东汉末年短短30余年时间里,见诸于史册的全国性大瘟疫共有12次之多,而在瘟疫来袭之时,往往死者相枕,阖家灭绝者比比皆是。作为时代的见证人,曹植曾在《说疫气》一诗中,用极为沉痛的笔触写道“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在这一连串的瘟疫当中,尤以204-219年间的大瘟疫最为恐怖,直接把昔日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变为“人间地狱”,连贵为上层阶级的“建安七子”,竟然也有4人死于瘟疫。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曾描述过这场瘟疫的可怕性,称“自中原酷乱,至于建安,数十年间生民殆尽。比至小康,皆百死之余耳”,由此可见瘟疫的极端可怕性。

综上,在无休止的战争、大规模的屠城、大饥荒、大瘟疫的连番打击下,等到三国初年,人口总数锐减60%以上,许多地方更是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生活在这个时代,如果能平安过完一生,简直跟中“”一样幸运。正所谓“宁为太平犬,莫为乱离人”,虽然从艺术角度来看汉末三国很精彩,但没有人真的想穿越到那个时代去生活,不是吗?

如何理解三国时期“遥领”和“虚封”的概念

三国时封侯没那么名实相副,遥领、虚封比较普遍,大多数情况下亭侯、乡侯、县侯并不是你真的去管那些地方,而是按多少户来计算,这个户也不是具体到哪些人家,而是折合成多少钱粮来由朝廷发放。

比如汉寿亭侯,就是在汉寿县的税赋中给予一定数量的钱粮,假如汉寿县没在本国,那也无所谓,反正是国家发工资,比如都亭侯,就是在某县县城里享受多少户。不像先秦时期,封邑是本人去收税的,我记得没那么清,不过某公子的门客免除封邑债务为其收买人心,好像是毛遂吧?

复制本文链接 手游攻略文章为鸿盛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